针对现在权力干预过多的问题,应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经济全球化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各国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国际经济交流合作日益广泛。
国际贸易规则的普遍适用性不断提高,是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经济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资本、信息、人才等在全球广泛频繁流动,但本质上主导这种流动的力量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应探讨建立面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政策制度体系,努力让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安排这两个驱动经济全球化的轮子有序转动起来,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生产方式从手工业生产迈向机器大工业生产,引起广泛社会分工,进而引起商品交换的扩大。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和席勒以及大多数美国大公司的CFO预计,两年内美国会出现一次轻微的衰退。然而,美国政府缺乏回应的手段:美联储的降息空间只有250个基点左右,而特朗普的减税已经提前透支了美国的财政空间。为什么?因为中国这么大,全国的GDP到2018年要达88万亿,快90万亿了。
中央也提出形势更加严峻。这么大的国家,由14亿人口的吃穿住行构成的、各行各业近三千万家企业,不要说朝阳产业,就算是夕阳产业,你只要在是同行中做好小宏观,有明显的竞争力,照样可以赚钱,不用太在乎我们讲的那些东西。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好点子。但搞中国的现实政策研究,最忌讳的是用其他发达国家的政策、制度中的指标、比例、数据,简单地套用到中国。
但是我感觉也有必要在社会上宣传一下我的观点,也许这个观点很多人也都赞同,就是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和政策操作三者之间是有差异的。三大攻坚战我简单讲,一是防污染,二是脱贫,三是防风险。
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是高度的重视,提法是史无前例的。到年底的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党中央又一次明确地指出,防控重大风险,就是防控金融风险。14亿人口,连续40年,年均9.5%的GDP增长,确实是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现在,全国有很多智库,各个高校也有智库,都在从事经济政策的研究。
马云还讲我们公司做的最好的时候,是我关心世界的时候,当我关心我们自己,公司的形势就好起来。但是微观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小宏观,微观不能讲的太抽象,必须要具体。大家的判断无非是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形势更加复杂,更加严峻,经济下行压力更大。但是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在下降,怎么松?松多少?松不到位意味着什么?松过头了又意味着什么?这个分寸怎么掌握?具体如何看M2、信贷、社会融资总量这三项指标?又如何处理好这些指标与汇率、外储的关系? 2,面对投资中制造业投资的动力不足,房地产投资又不敢轻易放松,那么补公共产品的投资短板,是当前稳经济的重要良策。
(夏斌在2019年1月12日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第二届上海国际金融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进入 夏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政策 。这两大差距决定了中国还有很大的内需市场。
十九大报告之后其实很多媒体没有清楚解读。现在的关键是短期有问题。
当然经济学界有动态演化理论,但这个又不被主流所承认。第二是脱贫,3000万人贫困问题要解决,也会涉及到资金,但严格讲,这是一个公平的问题,收入分配的问题,是社会学的问题。而且消费在升级,到日本买马桶盖、体检消费等等,说明中国的消费潜力又很大。以及由于改革的迟缓,产权保护的不足,民营资本没有安全感,即微观的活力明显不足。经济政策指什么?是意味着一个主权国家对于经济活动、经济秩序作出的制度约束,即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但是同时中国又处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危和机同生并存的时期。
这样的现象尽管不是普遍现象,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是政策制定错了?还是说执行中的问题? 由此启发我们,中国在整个体制转轨时既讲市场机制又讲行政干预机制,两者的最佳搭配体现在某一项具体政策上,应该有什么样的约束条件?需要另外有什么样的制度做补充等等,这是搞政策研究需要下的苦功夫,是真本事,现实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讨论所能解决的,也不是看几本书能搞懂的。宏观与微观的变化,使得2019年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否则,老声常谈书本知识,就不足以稳市场、稳民心,进而不足以稳大局,守底线。所谓更加复杂指什么?中国经济原来本身就有短期的、长期的问题,周期的、结构的问题,错综复杂在一起,现在加上中美摩擦,加上2019年全球经济减速因素,以及再加上国际地缘政治矛盾,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何时又要爆发局部战争等等,使得形势更加难判断。
当前民营企业和市场预期为什么不稳?到底真正在想什么?除了经济方面的因素外,是否对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还存在疑虑等等,作为经济政策研究者同样需要认真关注。中国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严重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
这些话具体在哪里讲,我没查到,但我总的感觉,马云的讲话很生动,很实在,也很智慧,很哲理。对银行来说走了一圈账,完成了上级任务,降低了利率。但是政府的公共投资效率在下降,地方债务风险问题又很突出,媒体每天在讨论,地方债务风险怎么防?未来输钱谁买单?这一切基层地方政府可以不考虑,搞宏观政策研究的,这种狗抓耗子的事该管还必须要管。譬如有人经常说,某某国家在某某问题上怎么怎么,我们应该怎么怎么。
我以前每次对企业家讲课或发言,讲到最后时我也常说此类的话:即我以上讲的很多,你们不一定完全听我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宏观是宏观,微观是微观,微观是你要做自己的事。三大任务如果没有完成好,涉及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得不到人民的认可,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应和日本、德国、美国等大国比,我们是高储蓄率国家,说明我们经济增长有资金。作为经济政策研究者,不管你是哪个庙的,来自何方,你想搞政策研究,最后就是要看你在献计献策方面的功力。
我一直在宣传,三大问题,第一是污染,污染是讲什么问题,是讲人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严格意义上讲不是经济领域的工作,当然治污染要花钱,又涉及GDP的增速,但就本身而言,不是经济工作本身。或者说不需要那么多贷款,怎么办?银行就说你拿着吧,企业还不敢不拿,以后还要不要跟银行打交道?民营企业拿了贷款以后没有用,自己又去放贷给别人了,这是融资难的问题。
中国的成绩确实是历史性的。假如企业家去听经济学家的话,一半就死掉了。另外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收入差距需逐步缩小。对于这点,我想大家是赞同的。
我一辈子一直从事的是经济金融政策制度的研究,可以叫政策经济学家、应用经济学家。而这些好企业并不需要贷款。
那么我们做政策研究的,应该怎么做? 我曾在80年代写过一篇文章,当时年轻,血气方刚,热血沸腾,出谋划策搞改革,一心想把西方市场机制的东西搬过来。这是党中央去年年中提出,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一次提出。
二、当前政策研究中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关于这样的文章太多了。15000亿的资产,4000多万人群,已爆雷的不算,还有1500个机构怎么整治?货币总量的松政策怎么和释放部分风险,守住底线的要求相结合,要做到对得起人民,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应该出台怎么样的具体政策? 4,中央提出的六稳就是稳就业,稳金融,稳投资,稳外贸,稳外资,稳预期。